于吴越之地酿好酒
于吴越之地酿好酒
文/半龛
——杭州同福永酿酒有限公司掌门人沈士良
沈士良,一个偶然的机会接手了一家酒厂,从此沉浸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十几年来,沈士良从来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所有原浆白酒不用酒精勾兑,完全原浆酿造。
于吴越之地酿好酒——沈士良初衷不改。
一
沈士良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塘栖人,从小与父辈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对农作物,对土地,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是现在杭州同福永酿酒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也是余杭兴良米业公司的老板。沈士良从小喝着运河水长大,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7、8岁的时候,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镇上交公粮,爸爸会带着他坐船到粮库。当时的沈士良怎么也不会想到长大以后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粮食,更不会想到他还会去酿酒。
沈士良说:“现在塘栖老街老景给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长桥了,以前有很多老人住在桥的边上,卖自己家织的土布。夏天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带着孩子,会坐在长桥下面吹吹风。那个时候热闹的长桥,跟现在热闹的长桥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大家会坐在长桥边上,吹着河风,跟街坊邻居说说话,有一些小商小贩做做小生意,现在的长桥,更多的是人们旅游拍摄照片的背景。”
1982年,沈士良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短短三年军旅生涯,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觉得部队就像学校,让他学到了纪律、责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他复员后创业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能力。“那年我高中毕业,自己学了木工,已经可以开始赚钱养活自己了。但也许是因为年轻,心里总有一腔热血想要做一名军人,因此,在征兵工作开始后,我就主动报了名。”沈士良回想起当年应征入伍时的场景,依旧充满了激情。
24岁,当兵复员的沈士良选择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塘栖,分配到了塘栖的粮管所。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对粮食部门实行改制,一批经营不善的旧企业得以转给职工。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吃苦的拼劲,沈士良接过了一个人人不曾看好的“烫手山芋”——关闭已近3年的国营塘栖米厂,命运的钥匙第一次交到了他的手上,却是一副破败不堪、积重难返的模样。他利用自己原先在粮管所跑业务结下的关系网,请来了宁波、嘉兴的米厂老板来塘栖查看,给自己的企业提意见,重新整修了机器。经过一番努力,米厂开始顺利运转起来。短短几年间,兴良米业有限公司便从一家十几人的小厂,变成了员工近百人、年销售几万吨的大企业。
守望着一个企业逐渐由小变大,沈士良对于自己的生意经,自有一番认识。多年的商海拼搏,使他认识到,只有质量好了,消费者才会认可。除了供应余杭周边的日常销售之外,公司还因其良好的合作态度和一如既往的优秀品质,同贝因美、旺旺食品、雪花啤酒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沈士良的兴良米业蒸蒸日上,相邻的塘栖酒厂却举步维艰:满园的大缸、金字塔型的竹编缸罩、浓郁的酒香酱香依然,但饱经风霜的塘栖酒厂已风光不再。2007年初,长期为塘栖酒厂供应大米的沈士良得知其有出让的意向,便对其进行了兼并。就这样,沈士良跟酿酒挂上了钩。
沈士良之所以愿意以一个酿酒外行人的身份接受摇摇欲坠的塘栖酒厂,一方面看中的是酒厂背后的历史传承,一方面看中的是酒厂生产用地的空间。
“我是想利用老酱园的场地,也是为了保住这块最后的百年老牌子。”沈士良这样说。
如果说经营米厂,沈士良还有在粮管所的工作经验可供参考,那么经营酒厂对他来说确实是半路出家。那时候也有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去接这个烂摊子,说你米厂做得好好的,又不懂做酒,去凑啥热闹。
沈士良说:“塘栖酒厂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产品老旧不合时宜,而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价廉伪劣产品的漠视。”而一代代的传承者继承和坚持传统酿造工艺的精神,也正是同福永历经一百多年生生不息,几经转手仍未曾停止过生产原有产品的原因。这是现在许多号称百年老字号中少有的情况,起码在塘栖古镇,这是绝无仅有的。
二
沈士良是一个一旦认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的人。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以前,他会不断去试错和探索,甚至徘徊焦虑。当他一旦认准某一件事的时候,便有了排除一切干扰的能力。
他早年的职业经历就和“粮食”两个字分不开。这片土地、这条运河,已经让一种发扬光大本土品牌的使命意识深深濡染于他的心田。
沈士良毅然接手了塘栖酒厂,留下了原先的老员工,投入资金重修了设备恢复生产,将百年“同福永”这一百年品牌又做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初,杭州同福永酿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沈士良恢复了“同福永”后,为企业发展所做的每一步,都围绕着“同福永”的品牌来展开。
“企业的运营,技术工艺始终是最重要一个环节。你只要留神看,就会注意到我们同福永有很多五十岁以上的老手艺人。这些传统手艺人是我们企业的财富,他们当中有的父辈甚至爷爷辈就为同福永贡献过力量。这是一个宝贵的活生生的传承脉络。产品开发、品牌打造,自始至终离不开手工古法酿造的老工艺和老工人。不论今后同福永生产格局发生什么变化,从历史中传承、从传统中出新,这个规律是永远不变的。”沈士良这样说时,目光满是坚毅。
“同福永”一直以来以酿制黄酒和白酒为主,但是长期以来白酒一直为外地品牌占据,沈士良决定从白酒上打开局面。黄酒、酱油、米醋是酱园的老产品,但毕竟是地方性、区域性商品,在沈士良的构想中,主打黄酒,兼营酱油、米醋、果酒、白酒的格局,同福永是很难在余杭以外打开广阔市场的,有同福永这个“浙江老字号”的招牌,白酒和黄酒至少可能够并驾齐驱。特别是酒类,黄酒的生产,对于已经有着历史传统的同福永来说,压根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要想把白酒推向强手如林的市场,对于沈士良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浙江地区,黄酒品牌多白酒品牌少,这是人们的共识,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甚至觉得,浙江人是不喝白酒的,浙江也没有什么好的白酒品牌。沈士良则不这么认为,浙江是有能力做出自己的的白酒的,而且他也一定要做出属于浙江的高端白酒。
要赢得市场,关键是质量。酒这个东西,质量好不好,一喝就知道。沈士良做白酒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他之前十多年米业经营的经验,他对制酒所用荞麦、高粱、糯米、小麦、粳稻等的市场供应情况、品质情况了如指掌。这位在余杭土生土长的企业人,已经从根底上牢固树立了精品美酒的文化情结。沈士良在保证酿造工艺的古法传承基础上,加入现代科技,提升口感,让杭州人们不出杭州就能喝到正宗的原浆白酒。
沈士良广揽良才,专门请来精通白酒酿造工艺的老师傅耐心研磨,终于研制出原酿珍藏白酒。塘栖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唐毛”(寓意塘栖茅台),每逢外地亲朋好友过来,宴请时便以“唐毛”助兴。一来二去,酒香飘出了万里……眼下,53度、43度和38度“同福永”红瓶白酒已成为婚庆等喜宴的最佳用酒,行销华东地区。沈士良说:“只有手工纯酿的老手艺,才能让同福永的美味百年传承。”有一次,沈士良邀集杭州工艺美术界、文学界资深人士前往江西景德镇,去为下一阶段要推出的高端瓷瓶白酒做定型考察。在当地恰逢贵州茅台镇一家知名酒企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喝到同福永白酒时竟生狐疑,凭空料定同福永白酒是由茅台镇一带某酒厂代工。一个星期后,这位负责人专程到塘栖同福永企业现场参观。眼前,原浆酿制的纯熟工艺、地下层壮观的酒窖、一件件与制酒有关的历史实物,让他完全折服,以致很快他成了同福永原浆白酒的客户对象。
三
同福永白酒虽然卖得很好,沈士良却惜卖如金。他说,为了同福永这个百年老字号的继续发扬光大,他不仅要确保产品的真材实料,酿造工艺的古法传承,还要让其锦上添花,那就是原酿珍藏。如今,同福永地下层的酒库里,不仅有10多万坛同福永黄酒,还有10多万坛同福永原浆白酒。沈士良说,这些白酒是这几年同福永积攒下来的箱底货,不到一定的贮藏时间,是不会投放市场的。
“原酿珍藏,同福到永远!”沈士良不急于把产品变现,他说,这也是同福永的传统,据传民国时期,同福永的老板曾为未出嫁的女儿,在酒厂地下埋了60坛女儿红酒,塘栖人至今还没找到。
原酿珍藏白酒打响后,沈士良又在思考“同福永”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这一年,塘栖枇杷大丰收,满街都是枇杷,果农们都在为枇杷卖不掉发愁。沈士良看到满街的枇杷,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呀,我们塘栖是“中国枇杷之乡”,所产枇杷闻名全国,而枇杷又具有润肺止咳等多种功效,我如果能将枇杷入酒,酿制出一种保健果酒,这不但使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又为果农枇杷的销售找了一条新的出路呀,这可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情。
枇杷入酒,怎么入?采取传统的泡制法吗?沈士良尝试后感觉不行,泡制这条路不通,必须采用酿制的方法。在“同福永”百余年的历史中,枇杷从未酿过酒,老师傅都不知道,这枇杷该如何酿酒?怎么办?沈士良是个不服输的人,他找到了杭州市农科院,在他们的合作下,以高科技结合传统工艺,终于成功地酿制出“枇杷果酒”。
枇杷果酒,塘栖生产,带有浓浓的地方文化符号。它一上市,叫好声一片,引得喝酒的、不喝酒的都蜂涌而至。
枇杷酒的成功使沈士良受到启发:塘栖除了有枇杷,还有青梅,打造特色果酒,青梅酒也不能丢下。当然生产青梅酒简单的多了,它无非只有泡制就行了。但沈士良却在泡制的白酒上下功夫,采用原浆珍藏的高度白酒来泡,泡好后封存,从而使泡制出的青梅酒口感胜过了日本的青梅酒!
枇杷果酒和青梅果酒的成功,使“同福永”的家庭在日益壮大,“同福永”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利用现代技术成功开发了枇杷、青梅、桃花、桑葚、猕猴桃等果类酒,受到市场欢迎。凭着沈士良的努力,同福永于2011年跻身“浙江老字号”行列,品牌之路也越走越稳健。
历史传承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对于同福永的将来,沈士良有很多想法,他说:“下一步,‘同福永’将深挖酒后经济链,将老字号与塘栖旅游业深入融合,不断将同福永品牌打造成与时俱进的浙江酒业标兵。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开发‘酒银行’项目,让前来买酒的客户不仅能亲眼目睹酿酒过程,还能亲自将酒封坛入窖,自定取酒年限,1年、3年、5年......想什么时候开坛就什么时候坛。”
如今“同福永”逐渐子承父业,沈家琦作为新一代的“创二代”,已开始深入研习同福永文化,为了让老字号既传承原来的味道,又引领消费潮流。早在前些年,同福永就已经进军电商市场,实施网上网下两条腿走路的现代化经营思路。为表示诚意,有时他还会不辞辛劳充当快递员,亲自开车将酒送到客户手中,为的就是客户最直接的反馈。
同福永之前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在沈士良父子俩的努力下如今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今年同福永黄酒也开始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对于同福永的将来,沈家父子有很多想法,沈士良说:“原酿珍藏,同福到永远!我们要然‘同福永’再次跻身品牌如林的酿造行业,要把‘同福永’打造成与时俱进浙江酒业标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