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白酒 好酒同福永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蜿蜒千里,它的修建开通改变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状况。
运河兴,则城市兴,在大运河的最南端,有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塘栖镇,是很多人向往的梦里水乡,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塘栖古镇上有一家“同福永”,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从清朝末年的夏同福酱园,民国时期的同福永酱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地方国营塘栖酿造厂,再到如今同福永酿酒有限公司,时代几经变迁,都未曾中断过黄酒、糟烧、酱醋的生产和流通,随着悠悠古运河向远方无尽延伸,百年来为人们的生活贡献着一缕酱园香。
塘栖,因运河而兴
同福永创于塘栖,长于塘栖,百年来同福永的成长发展已经融入进塘栖镇的骨血之中。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的水上门户,也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如今又有着“文化之邦、酒兴之怀、同福之永”的美誉。
四通八达的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带来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南宋定都杭州的150年里,杭州四郊的商业日益繁华。当时城郊出现了许多商业繁盛的镇市,据《梦粱录》记载,城外有湖州、北郭、汤村、临平、西溪等十五镇市。杭城的米粮店明代前集中在武林门一带,明代在塘栖筑米栈仓房,每年有数十万石储积于此,以防不虞,临平、塘栖等镇都设有粮食交易市场。
塘栖真正成为江南名镇,要归功于京杭大运河改道和明弘治年间宁波商人陈守清募建广济桥。
一开始,塘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与京杭大运河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早期开挖的运河并不经过塘栖,从海宁通临平,再通到杭城,这条河一直沿用到元代。后来这条人工河道需要人工筑坝才能通航,而且河道狭窄,早已不能满足当时大船的通航需求。元末张士诚将运河改道,穿塘栖镇至崇福镇,再经石门抵嘉兴,塘栖成为江苏、上海至杭州的必经之路。
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广济桥的修筑,使两岸聚连成片,蔚成大镇。方圆数十里的农民以塘栖为贸易中心,将自产的农副产品到镇上来销售,又购置生产、生活资料回到乡下去。繁忙的季节,每日来镇上的农船数以千计。每年春夏之交的香市时节,塘栖商业最为繁忙。苏、嘉、湖等地去杭州进香的香客,无论徒步行舟,大多到镇上留宿。运河上樯帆云集,两岸市声喧腾,深夜方罢,酒楼茶馆也格外兴旺。塘栖的晚市也很发达,古人有诗云:“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箫歌声喧春梦杳,两廊灯火映溪红。”诗中描写了当时繁华的景象。
运河的开拓,也为塘栖引来大批外籍客商,其中徽商居多,主要从事茶漆、当铺和米行。清代时,塘栖有“九车十三当”之说。典当铺的朝奉都是徽州人。宁波商人在塘栖主要经营海产、药材、南北货及桐油、草席、日用百货等。杭州商人在塘栖的商业活动有囤米、贩丝、经营典当和南北货,主要是米业。还有绍商,主要是经营渔业,也有货航班及酒酱业。还有闽商,主要经营桂圆、荔枝等南货干果,生意也不错。而本镇商人大多从事米业、丝绸,以贩运本地生产的土丝、土绸、水果或中转山货、木材、毛竹等,运往苏、杭、常、锡等地,多数是小本经营。塘栖逐渐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发展为杭州附近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可谓盛况空前。就连康熙、乾隆下江南时都要路过并驻跸此地,镇上还建有规模不小的行宫。
对全国而言,运河经济的发达,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知名度较高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一般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历尽艰险,终于立于不败之地。清末民初时,塘栖镇上知名商号有50多家。同福永、姚致和、翁长春、天源福、德生堂、广泰丰、鼎昌、范同盛、仲嘉顺、栖园、大庆、孙鹤轩等,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号,其中酒酱业有10余家,以同福永、仲嘉顺规模最大,在杭州市地区也颇有影响,各家店堂、栈房数十间,大缸数十只,雇工均20人以上。当年康熙、乾隆驻跸塘栖时,同福永还没有创办,不知道两位皇帝饮的是哪家的酒水呢?
塘栖的老字号大多前店后坊,前面做生意,楼上住人,后面是作坊和栈房,机米坊、油坊、豆腐作坊、制药工场、糕饼工场……店里的原料、燃料进货、出货,都从店前的河埠上落,河边日日泊满了船。买家挑了货就近落船,沿着运河就进了杭城,或运往各地,简单便捷。这也是千百年来水乡老镇的商业经营特色。
同福永,见证塘栖曾经繁华
无处不在的水、悠长的弄、一进又一进的老宅……都仿佛在诉说着塘栖曾经的喧嚣和繁华。很多老人都说,塘栖能说道的东西有很多,但真正能称得上传承的,那应该就是同福永了,就是因为同福永是一家一百多年来生产经营从未中断的老字号。
清末民初,在浙北及苏南一带,酱园一般都兼营酒业。1890年(清朝光绪十六年),也算是晚清社会一个相对安定的年份,此时的塘栖镇已经在“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位子上占据了很多年。这一年,全社会经济复苏,同福泰业主之一夏甫卿在塘栖西石塘街创办了“同福酱园”,前面加上业主姓氏又叫“夏同福酱园”。夏甫卿自设工场造酱、酿酒,主要生产销售黄白土酒、酱油、米醋、腐乳、酱菜等,前店后坊,门市兼营食油。
自从“同福酱园”创办以来,塘栖人都一直喝着“同福酱园”酿制的的酒水,用着“同福酱园”生产的酱油,吃着“同福酱园”推出的酱菜。这可以说是塘栖人生活所必需的产品,也可以说是塘栖人家喻户晓的品牌。至今塘栖人还津津乐道着“同福酱园”的故事:如民国时期以生产黄酒出名,当时生产的黄酒曾在杭嘉湖一带享有盛名。
民国时期同福酱园的生意极好,也见证着塘栖镇的辉煌。老旧时光的每日清早,夏同福酱园门前的河埠头,快班航船便陆续出发了,五六位船工一齐划桨,船速不慢,船上是整甏整甏的老酒、酱油、腐乳。在陆上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上运输是交通物流的重要方式。塘栖是杭城的水上北大门,去湖州、苏州、嘉兴、上海的航道都在这里汇集,是运输线上的枢纽和节点,同福永的生意兴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夏氏将夏同福酱园卖与汪道生家,改称“汪同福生记”。汪家自安徽迁居而来,经商发达后在塘栖置地造屋,成为新塘栖人。清朝末年汪道生的父亲汪壬在塘栖开设米行,是镇上有名的富商,汪道生更是热衷于镇上的慈善事业,捐资参与重建唐玉潜祠、吕祖坛等,并兴办义学。对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塘栖镇的重建作出不少贡献。1913年(民国二年),汪同福生记被汪家的汪合兴酱园接收为分园。
1920年时,汪合兴酱园生产能力已达黄酒480吨、白酒130吨、造酱400石,并改名为“汪同福”,经理是姚笃斋,其生产的长春酒尤为远近闻名。1933年,因欠债超过资金,被债权人接管,改名“同福公酱园”。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汪同福酱园被列为“浙江省酿造业重要企业”。1935年10月,经杭州银行介绍由“同福永酱园”接收,由戴美正出任经理。抗战胜利后,改名“同福永生记”,由金谱琴出任经理,注册资本3亿元旧币。同福永生记以酿制黄酒为主,并经营酱制品。据统计仅1939年一年,同福永酱园造酱用黄豆1300石,酿仿绍酒160吨,腐乳用黄豆1300石。1940年,同福永酱园由戴美正之婿金谱琴出任经理,他后来还担任过塘栖镇商会酒酱商工会的理事。1943年,同福永酱园盘进了姚永兴酱园的全部房产、基地、工具用品,迁址到了水北街83号,生产规模显著提高。现在塘栖水北街的同福永旧址,就是原来姚永兴酱园的产业。1945年抗战胜利,集股120股,改名为同福永生记。1949年下半年,共产党军管会军代表米万成进驻同福永酱园。
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同福永酱园与塘栖仲嘉顺、源新、郭源茂等酿造厂合并,改为地方国营塘栖酿造厂。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产黄酒多次在杭州地区评为质量第一名,是全县境内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1959年,,协丰酒厂并入塘栖酿造厂,开始生产白酒。上世纪60年代后,产品从酱制品为主转为酿酒为主。1979年,塘栖酿造厂改革黄酒生产工艺,试制成功了立式蒸饭法,使黄酒产量大大提高,达到年产黄酒2742.88吨,比1949年提升了13倍,该项成果还获得了余杭县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又投入27万元新建黄酒生产工场1000㎡,使黄酒生产能力超过5000吨,当年的实际产量达到了,5229.29吨,同年还建成了瓶酒车间,翌年开始投入生产。1983年,经上级批准,改名“杭州市塘栖酒厂”,并与次年开始啤酒生产,开拓新产品。1987年,厂房面积16069平方米,职工490人,产品有黄酒、白酒、果露酒、药补酒、啤酒等5大类40余种,年产量15488吨,年产值1068万元,成为一家专业酿酒企业,所产清宫御酒、状元红、竹叶青、蚂蚁酒、双参礼酒等,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改制,同福永发展的十字路口
时光荏苒,企业兴衰。到新世纪,满园的大缸、金字塔型的竹编缸罩、浓郁的酱香依然在,但饱经风霜的同福永已风光不再。
新世纪前后,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在全国范围内改制成为众多国企发展的十字路口。2001年,国营塘栖酒厂完成改制,蔡永和是国营塘栖酒厂的最后一位厂长,也是改制后酒厂的第一位厂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白酒市场价格混乱,疯狂涨价,导致政府出面整顿后,白酒行业也进入调整期,整个行业一片萧条,许多名酒也滞销积压出现众多问题。国营酒厂出身的蔡永和一缺资金二没资源,无力加大投入让企业生产升级换代,更无力扩大品牌广告宣传。继承了百年传统酿造工艺的塘栖酒厂,逐渐在大浪淘沙中默默无闻,经营出现了困难,蔡永和也产生了退意。
2007年初,长期为塘栖酒厂供应大米的余杭兴良米业公司老板沈士良了解了“同福永”的故事,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老字号的商业价值,决定接手当时已经经营困难的塘栖酒厂,并正式恢复使用“同福永”这一百年品牌。
在一番审慎而紧锣密鼓的运作之后,杭州同福永酿酒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重新投产,继续坚持酒、酱、醋等生产的传统工艺,比如做酱油,选用优质黄豆,靠太阳晒。所以,走进同福永厂区,见到的是大缸、竹编缸罩,做出来的酱油有一种特有的酱香。
尊重传统的沈士良将纯酿传统手工制酒工艺全面保留了下来。数十名老手工艺人已在同福永呆了几十年,他们的父辈甚至爷爷辈都曾为同福永的历史辉煌贡献过力量。现在,这些老员工还干着跟百年前一样的手工活。正因为这样,同福永的酒酱才有了百年不变的味道。
同福永还广揽良才,专门请来精通白酒酿造工艺的老师傅耐心研磨,终于研制出原酿珍藏白酒。同时同福永又有兴良米业作为产业链的上游端,确保了同福永白酒酿造优质原料的供给。同福永白酒以荞麦、高粱、糯米、小麦和适量的豌豆为原料酿造,因为是正宗原浆酒,坛装的常常供不应求,卖到断档。为了使同福永白酒不至于陷入无酒可供的尴尬,沈士良投资上了一条白酒灌装生产线,一款同福永红瓶装喜庆酒由此诞生。塘栖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塘茅”(寓意塘栖茅台),每逢外地亲朋好友过来,宴请时便以“塘茅”助兴。一来二去,酒香飘出了万里……眼下,53度、45度、43度和38度同福永红瓶白酒已经走出余杭,正在江浙市场走红。
在十年前接手同福永酒业时,沈士良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贮藏原浆白酒,如今规模也达到了十多万坛,基本和黄酒贮藏规模相当。这个代际传承的特殊“原始积累”为同福永践行黄酒、白酒产业并驾齐驱的战略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制酒技术上,百余年承续之间,同福永不但没有断档,反而推陈出新。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在省内率先攻克具有重大环保价值的黄酒自动化生产技术,同步解决了米泔水排放处理、浸米工序中的淀粉损耗等问题,为黄酒酿造行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提供了一种“绿色方案”。同福永之前的市场在国内,如今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黄酒也开始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
创新,推陈出新的发展之道
同福永重视继承中的创新。在以传统酿造工艺酿造生产黄酒、白酒、酱油、米醋的同时,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开发了枇杷酒、青梅酒等果类酒,受到市场欢迎。
塘栖地区是有名的“花果之地”,盛产水果。总历史上看,水果业也是塘栖最主要的的商业之一,尤其是枇杷,收购后一般县内销三分之一,其余通过行商外运;还有超山的青梅,收购后加工腌制,再外销梅坯等半成品。民国期间,塘栖有10家南货业加工梅子蜜饯,往往一个香市可销两万斤以上。“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杭,岭南荔枝无以过之矣。” 枇杷不易保存,生果超过两天就会腐烂变质。作为土生土长的塘栖人沈士良常常思考,能不能借助塘栖盛产枇杷之地利,打造出一款“特色果酒”?
六、七年前,国内果酒概念、果酒产业还处于尚未真正成型的空档期。同福永与杭州农科院接洽研究,以高科技结合百年传统工艺,创新酿制出具有塘栖特色的枇杷果酒,枇杷果酒甘甜馥郁,具有一定的润肺止咳功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养生果酒。随着枇杷酒的成功研制,梅酒、桃花笙记等果酒相继上市,火热销爆京东商城等平台,正逐渐成为“网红”酒。果酒系列是同福永目前重点开发的项目,其制作工艺还让这家老字号获得了一张现代化的“新名片”——浙江智造精品企业。
2017年,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热播,让同福永团队发现那逍遥避世的折颜上神所酿“桃花醉”如果不一坛坛地搬到现实中,让众多追剧青年大快朵颐,岂不太可惜?!很快,同福永低度桃花笙记酒面世。与此同时,我国西部地区一家知名酒企业推出了一款度数较高的桃花醉,于是不少网民将两者加以品评热议。毫无疑问,同福永果酒为塘栖这个“舌尖上的江南古镇”起到了推手作用。
十里梅花香雪海,余杭超山历来是国内知名赏梅胜地,然而花季过后的梅子去向成疾。同福永以青梅制酒,用价格高昂的原酒封存、泡制出的青梅酒纯度更大,连擅长制作青梅酒的日本、台湾等地专家品尝后都竖起大拇指,有酒客更评论称“同福永”青梅酒口感远胜日本“俏雅”。当“同福永”的青梅酒美名远播,近年来其销量更是供不应求。
沈士良本人对果酒产品寄予很大希望。至少在销售份额占比上,他要把果酒提升到和黄酒、白酒同等重要的位置。“果酒还是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的。做得好的话,就会很快对应年轻人的喜好。杭州地区果品出产丰富,只要有足够的精力,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我们就可以做春酿、夏酿、秋酿、冬酿,青梅、枇杷、水蜜桃、蜜梨、葡萄、蓝莓这些都可以制成果酒。我相信只要营销得法,注重内在风味和品质,把握好果酒历史文化的开掘,果酒在国内有可能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很可能会成为继白酒、黄酒、啤酒、红酒之后的第五大酒产业。”沈士良说。
品牌,助力开启多元发展
百年老厂几易其手,却从未中断经营。同福永,在品牌积淀上已经有了较好基础。
同福永比较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一直致力于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弘扬酒文化,传承酒文化,并积极申报老字号。老字号评审专家来实地察看后,发现厂区内那一排排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大缸、一排排像金字塔一样的竹编缸罩、一百余年没迁过址的生产厂区,不由啧啧称奇,一百余年没动过地方的老字号,这在浙江全省都少见。2011年,“同福永”正式被浙江省商务厅认定为“浙江老字号”企业,亮出“同福永”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2015年10月,同福永搬到新的厂区,位于塘栖镇西河村新建的酒厂面积2.5万平方米,基建、环保锅炉置换等投入了6000多万元,机器设备已悉数入场,已经全面开工生产。二期厂房也已经基本完工,总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其中设备投资达100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白酒酿造的后道灌装。在二期厂房地下层,还将设置100个左右的窖池。原浆酿制的纯熟工艺、地下层壮观的酒窖、一件件与制酒有关的历史实物,然人目不暇接。
同福永在塘栖水北街原址,现在是运河谷仓博物馆的一部分。塘栖镇上水北街的同福永原址也开辟了一个酒业文化的展示馆,在展示同福永历史的同时,让水北街继续保留老字号传统工艺和劳作方式的景象记忆,让喜欢老传统的人感受老工业遗存的味道。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杭州峰会,同福永品牌没有缺席。峰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同福永公司颁发了《G20感谢状》,内中肯定同福永在杭州峰会服务参与过程中展示出了风采,展示出了能力,展示出了特色,更展现了实业报国的理想、回报社会的情怀、积极有为的担当。“有了这份情怀和担当,相信我们的企业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近几年,同福永还致力于生态种植,承包酒厂附近一百多亩枇杷园,从种植到采摘、酿酒,做足枇杷酒全产业链。枇杷采用生态种植,杜绝对人体有害的农药,除草、捉虫全部由人工操作,同福永利用了附近村庄的农业劳动力,给附近农民创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历史传承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同福永将酒业融入旅游,进行业态融合,将品味独特的各种果酒和传统手工酿制酒融入农业休闲旅游、亲子游服务,让人们在体验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能及时感受到老底子的味道。
将酒业融入旅游,进行业态融合,将品味独特的各种果酒和传统手工酿制酒融入农业休闲旅游、亲子游服务,让人们在体验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能及时感受到老底子的味道,利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到全国各地,将“同福永”品牌美名远播。
十余年时间,同福永酒业多元化发展理念逐步成熟,市场经营思路逐步开阔。如今,位于塘栖西河村厂区边的百亩果林也开始进入丰产期。这片郁郁葱葱的果林,是同福永品牌兴旺景象的新见证。如今,“同福永”品牌已在全省、全国乃至海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近年来“同福永”与互联网结合,迅速开启的“电商之旅”,更是让老字号焕发了新活力。
悠悠运河水,承载着许多渐渐远去的梦想和荣誉,清朝、民国、新中国,老字号一脉传承百年从未中断;酱香、酒香、花果香,同福永推陈出新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