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字号”:同福永―来自余杭城乡导报
最近,一位早年的学生回到塘栖,来看看我这个老师。学生姜凤华,我教过他初、高中,有五年的师生经历,师生情义甚笃,交往一直没断。姜凤华高考落榜,后当兵入伍,在东海舰队23年,当兵、考学,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第一代硕士研究生,现官至海军上校团长。在窗明几净、颇富现代气息的两岸咖啡馆,一落座,姜凤华就这么说了一句:塘栖真是越来越有文化品位了!他说他刚和朋友逛了水北古街,这是他的一个强烈的感受。
千年的古镇,历史风云消解和改变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元素,然文化之根一直深埋,风雨飘摇,却坚挺依旧。留得下来的,一定是好东西了,面对塘栖,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如数家珍――无处不在的水、悠长的弄、一进一进又一进的宅子、栖溪讲舍、郭璞井、乾隆御碑、米床、廊檐、广济桥……被时间淹没的,留在了文字记载美术图画摄影作品里;存留下来的,时间将它摩挲得日益生辉。塘栖能说道的,当然还有许多东西,比如仲嘉顺、比如汇昌、比如栖味馆……但真正能称得上传承的,那应该就是同福永了。有名称,有原址,有传统产品,并且有创新产品,这在整个曾经水陆辐辏、商货麟集的塘栖,如今就只剩下同福永一家了。
同福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2年前。同福永酱园,创办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其时名为“夏同福”酱园,经理夏甫卿。1896年,夏甫卿将酱园出盘给汪道子,改为“汪同福”生记。1933年,“汪同福”改名为“同福公”酱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改名为“同福永生记”。1949年下半年,共产党军管会军代表米万成进驻“同福永”酱园。历史就这样一路走来,同福永在商海中浮沉,不变的则是满园的大缸、金字塔型的竹编缸罩、浓郁的酱香。当然,不变的还有“同福永”这块关乎千家万户餐桌的牌子。时势动荡,企业兴衰,展示了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荣辱轨迹。有多少事可以重来?这完全取决于时代变革的进程。2007年,饱经风霜的同福永已经陷于苟延残喘的绝望境地。全镇的人,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同福永还在,百年老厂即将分崩离析,同福永即将在商海潮涌中化为一片碎木。
偶遇沈士良,是在一次摄影家们聚会的餐桌上。沈士良说是要弘扬酒文化,说是要高高举起同福永这块牌子。这真是能够让人兴奋、惊喜的决心和行动。一位生在农村、仅读完高中、从军当兵,其时却已将兴良米业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的老板,要扛起同福永这块百年的牌子,这便是了不起的行动。一个镇,一个千年古镇,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什么来展示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呢?浸淫人类千百年的酒文化,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挑战时代,挑战商海,挑战自我,弘扬酒文化,创新老品牌,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一番审慎而紧锣密鼓的运作,数年的苦心经营,同福永终于又一次悄然跻身于品牌如林的酿造行业了。当人们在超市、饭店重新看到包装精美,品质优秀的同福永的黄酒系列、白酒系列、果酒系列产品时,同福永的影响便又渐渐深入人心。
塘栖盛产枇杷。“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杭,岭南荔枝无以过之矣。”丰富的土特产资源,成为塘栖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枇杷酒,是同福永对传统酒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百年老厂结合本土实际的一次成功创新,是塘栖新的历史值得书写的酒香馥郁的华彩乐章。枇杷酒,工艺集古法酿酒与现代科技于一身,口感醇香,果味纯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及多种维生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养生果酒。
同福永蜇伏古运河畔一百二十二年了,品牌不倒,传承有序,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2011年,为加强我省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引导我省老字号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发挥老字号企业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浙江省商务厅决定认定杭州同福永酿酒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同福永)等66家企业(品牌)为“浙江老字号”。领衔众多“浙江老字号”,这是社会对同福永文化传承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同福永这块饱含文化基因的牌子,会出现在”中华老字号“的不朽名录上。